【河南日报】新京葡萄官网入口教师齐力耕作“课程思政”责任田
“我们新京葡萄官网入口自创办以来,就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3月20日下午,在新京葡萄官网入口的“课程思政”教师培训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振国教授为全校教师作题为《社会主义大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报告,王振国教授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事例,为全校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该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教师人人学思政让教育者先受教育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单打独斗”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是平行的两条线,互不交叉,互不融会贯通。
“我们要发挥出所有老师的聪明才智,让他们既能授业解惑,又能传道育人,让思想政治教育课从专职教师向全体教师转变。”校党委副书记秦小刚介绍。
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育者经常受到教育。在“‘课程思政’教师教育培训安排表”上,记者发现该校在上学期的每周三下午都会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名专家教授,为全校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训,不断提升任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共党史党建的基本知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形势与政策……
一堂堂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让教师们汲取了大量地政治养分,学到了最新的理论成果,并结合每名教师的专业实际,让他们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拓宽教育载体,进一步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努力提升“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
思政元素进课堂教书育人共融合
在数控加工技术的课堂上,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郑喜贵以“工匠精神”为切题的“课程思政”授课,让学生们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明白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性。
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牛延龙在曲艺表演课中,以曲艺表演的形式将二七大罢工“情景再现”,对大学生进行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思想教育。
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们在外语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翻译党史、党章等内容,在学习专业中加深了解党的发展历史,汲取革命智慧,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教务处处长刘亮军介绍,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是全体任课教师的职责,学校要求所有教师都要将“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创新教育方式,思政元素已逐步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该校持续开展的“春雨计划”“影视教育工程”“书香郑科”等思政教育品牌,虽然获得了不少的荣誉及良好的反响,但是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力量毕竟有限,需要每名教师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点,挖掘“课程思政”的拓展空间。
记者了解到,不同类别的课程都有所侧重,如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型人才。
而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则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在人文艺术类专业课程中,则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不但专业知识学的扎实,而且还具有育人功能,让我们这些任课老师倍感光荣。”参与“课程思政”的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老师王桂玲说。
把好大学生脉搏润物无声见成效
如今的大学生,被称为网络中长大的一代,互联网信息对他们的价值判断与取向、道德观念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还需把好他们的思想脉搏。
“你对网络上某某演员学术不端问题怎么看?”“中美贸易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对双方有什么影响?”
该校在“课程思政”教育中,以大学生关注的网络事件为切入点,进行思政教育的延伸,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让学生在思想上豁然开朗。
近年来,该校通过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让学生们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既增强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也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涌现出了多年爱心接力不间断帮助残疾人李忠民、去洛阳山区进行义务支教等青年志愿者团队等。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不断提升。近三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6.09%、96.08%、98.55%。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